Wizer Liu shared a 帖子 to the group Theravada Buddhism 根本佛教同修會.
我所認識的佛教的核心教義
許多自修或修學佛教多年的人,也許都有各自所認知的佛教核心教義;但讓人驚訝的是,若把幾位自稱是佛教徒的人找來一起問他們「什麼是佛教的核心教義」,你很有可能聽到一大堆不太一樣 - 甚至是令人困惑的答案。
有人認為是「空」、有人認為是「無常」、有人認為是「苦」、有人認為是「無我」、有人認為是「自性本自清淨」的「真常唯心如來藏-佛性」、有人認為是「瑜伽-唯識」、有人認為是「慈悲喜捨」、有人認為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常念阿彌陀佛」、有人認為是「一切都不執著」、有人認為「三教or五教同源」、有人會跟你說上述全部都對/都不對/全部都是一樣的....⋯⋯
我所認識的佛教不是這樣的。
佛教不是與世間無關的道德教令規範,也不是與現實無關的抽象哲學思考;
而是教人們認識什麼是 1.「世間」與 2.「世間的問題如何產生」,並教你 3.「從問題根源下手來處理進而解決問題 - 問題因緣的改變則有問題的改變,問題根源的滅除則有問題的滅除」,最後告訴你 4.「針對上述方法明確的認知、明見與落實執行之體驗,可以確實處理甚至解決世間的問題」。
以上1.~4.的方法,是世間認知與佛教界共有的解決問題的標準作業程序,這在佛教界中有個名稱,叫作「四個(四重)真實-四聖諦」。
至於佛教與其他思想(唯心論、唯物論、宿命論、無因論、懷疑論、不可知論者、梵我論...)最大的差異,則是「因緣法(集滅法、生滅法)」- 世間的問題如何產生 - 世間之2.「集法」,世間的問題如何滅盡 - 世間之3.「滅法」,而且清楚明瞭:使世間問題產生的原因(集法),若其問題原因的改變或滅除,則有世間問題的改變或滅除(凡集法者,皆悉有此此滅法);最後依循此一見地,則能開展出4.針對問題根源來改變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 世間與出離世間的(八)正道。
觀察上述三段落,可以整理發現: 1.~4.敘述的「四個(四重)真實-四聖諦」,與 1.何謂「世間」、2.~3.「因緣法(集滅法、生滅法)」以及 4.改變與解決世間問題的方法 - 八正道,根本就不是什麼不同的東西。
當我們愈瞭解 1.什麼是「世間」,也就會愈瞭解 2.「世間的問題如何產生」;愈瞭解 1.與 2.,也就會愈瞭解 3. 「問題原因的改變或滅除,則有問題的改變或滅除」;而愈瞭解 1.~ 3.,也就會愈瞭解 4. 如何針對問題的根源(佛教說因緣)來對症下藥 - 改變或解決問題。
佛教將上述的 1.~ 4. 稱之為「四聖諦」,同時也將其稱之為「慧根」與「慧力」 - 也就是「智慧(般若梵文:Prajñā,巴利文:paññā)」。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與意根(色),以及情緒感受(受)、聯想比對憶持(想)、意志意向決斷(行),以及對上述四者的知覺(識)-就是我們所謂真實的「世間 - 一切法」。這就是我們的「世間」。
試問,除了上述的世間範圍,我們還有什麼別的「世間」可言?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wizer-liu/%E6%88%91%E6%89%80%E8%AA%8D%E8%AD%98%E7%9A%84%E4%BD%9B%E6%95%99%E7%9A%84%E6%A0%B8%E5%BF%83%E6%95%99%E7%BE%A9/768604869824728
查看更多
許多自修或修學佛教多年的人,也許都有各自所認知的佛教核心教義;但讓人驚訝的是,若把幾位自稱是佛教徒的人找來一起問他們「什麼是佛教的核心教義」,你很有可能聽到一大堆不太一樣 - 甚至是令人困惑的答案。
有人認為是「空」、有人認為是「無常」、有人認為是「苦」、有人認為是「無我」、有人認為是「自性本自清淨」的「真常唯心如來藏-佛性」、有人認為是「瑜伽-唯識」、有人認為是「慈悲喜捨」、有人認為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常念阿彌陀佛」、有人認為是「一切都不執著」、有人認為「三教or五教同源」、有人會跟你說上述全部都對/都不對/全部都是一樣的....⋯⋯
我所認識的佛教不是這樣的。
佛教不是與世間無關的道德教令規範,也不是與現實無關的抽象哲學思考;
而是教人們認識什麼是 1.「世間」與 2.「世間的問題如何產生」,並教你 3.「從問題根源下手來處理進而解決問題 - 問題因緣的改變則有問題的改變,問題根源的滅除則有問題的滅除」,最後告訴你 4.「針對上述方法明確的認知、明見與落實執行之體驗,可以確實處理甚至解決世間的問題」。
以上1.~4.的方法,是世間認知與佛教界共有的解決問題的標準作業程序,這在佛教界中有個名稱,叫作「四個(四重)真實-四聖諦」。
至於佛教與其他思想(唯心論、唯物論、宿命論、無因論、懷疑論、不可知論者、梵我論...)最大的差異,則是「因緣法(集滅法、生滅法)」- 世間的問題如何產生 - 世間之2.「集法」,世間的問題如何滅盡 - 世間之3.「滅法」,而且清楚明瞭:使世間問題產生的原因(集法),若其問題原因的改變或滅除,則有世間問題的改變或滅除(凡集法者,皆悉有此此滅法);最後依循此一見地,則能開展出4.針對問題根源來改變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 世間與出離世間的(八)正道。
觀察上述三段落,可以整理發現: 1.~4.敘述的「四個(四重)真實-四聖諦」,與 1.何謂「世間」、2.~3.「因緣法(集滅法、生滅法)」以及 4.改變與解決世間問題的方法 - 八正道,根本就不是什麼不同的東西。
當我們愈瞭解 1.什麼是「世間」,也就會愈瞭解 2.「世間的問題如何產生」;愈瞭解 1.與 2.,也就會愈瞭解 3. 「問題原因的改變或滅除,則有問題的改變或滅除」;而愈瞭解 1.~ 3.,也就會愈瞭解 4. 如何針對問題的根源(佛教說因緣)來對症下藥 - 改變或解決問題。
佛教將上述的 1.~ 4. 稱之為「四聖諦」,同時也將其稱之為「慧根」與「慧力」 - 也就是「智慧(般若梵文:Prajñā,巴利文:paññā)」。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與意根(色),以及情緒感受(受)、聯想比對憶持(想)、意志意向決斷(行),以及對上述四者的知覺(識)-就是我們所謂真實的「世間 - 一切法」。這就是我們的「世間」。
試問,除了上述的世間範圍,我們還有什麼別的「世間」可言?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wizer-liu/%E6%88%91%E6%89%80%E8%AA%8D%E8%AD%98%E7%9A%84%E4%BD%9B%E6%95%99%E7%9A%84%E6%A0%B8%E5%BF%83%E6%95%99%E7%BE%A9/768604869824728
查看更多
我所認識的佛教的核心教義
許多自修或修學佛教多年的人,也許都有各自所認知的佛教核心教義 ;但讓人驚訝的是,若把幾位自稱是佛教徒的人找來一起問他們「什 麼是佛教的核心教義」,你很有可能聽到一大堆不太一樣 - 甚至是令人困惑的答案。
⋯⋯
查看更多許多自修或修學佛教多年的人,也許都有各自所認知的佛教核心教義
⋯⋯
有人認為是「空」、有人認為是「無常」、有人認為是「苦」、有人 認為是「無我」、有人認為是「自性本自清淨」的「真常唯心如來藏 -佛性」、有人認為是「瑜伽-唯識」、有人認為是「慈悲喜捨」、 有人認為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常念阿彌陀佛」、有人認為是「一 切都不執著」、有人認為「三教or五教同源」、有人會跟你說上述 全部都對/都不對/全部都是一樣的....
我所認識的佛教不是這樣的。
佛教不是與世間無關的道德教令規範,也不是與現實無關的抽象哲學 思考;
而是教人們認識什麼是 1.「世間」與 2.「世間的問題如何產生」,並教你 3.「從問題根源下手來處理進而解決問題 - 問題因緣的改變則有問題的改變,問題根源的滅除則有問題的滅除」 ,最後告訴你 4.「針對上述方法明確的認知、明見與落實執行之體驗,可以確實 處理甚至解決世間的問題」。
以上1.~4.的方法,是世間認知與佛教界共有的解決問題的標準 作業程序,這在佛教界中有個名稱,叫作「四個(四重)真實-四聖 諦」。
至於佛教與其他思想(唯心論、唯物論、宿命論、無因論、懷疑論、 不可知論者、梵我論...)最大的差異,則是「因緣法(集滅法、 生滅法)」- 世間的問題如何產生 - 世間之2.「集法」,世間的問題如何滅盡 - 世間之3.「滅法」,而且清楚明瞭:使世間問題產生的原因(集法 ),若其問題原因的改變或滅除,則有世間問題的改變或滅除(凡集 法者,皆悉有此此滅法);最後依循此一見地,則能開展出4.針對 問題根源來改變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 世間與出離世間的(八)正道。
觀察上述三段落,可以整理發現: 1.~4.敘述的「四個(四重)真實-四聖諦」,與 1.何謂「世間」、2.~3.「因緣法(集滅法、生滅法)」以及 4.改變與解決世間問題的方法 - 八正道,根本就不是什麼不同的東西。
當我們愈瞭解 1.什麼是「世間」,也就會愈瞭解 2.「世間的問題如何產生」;愈瞭解 1.與 2.,也就會愈瞭解 3. 「問題原因的改變或滅除,則有問題的改變或滅除」;而愈瞭解 1.~ 3.,也就會愈瞭解 4. 如何針對問題的根源(佛教說因緣)來對症下藥 - 改變或解決問題。
佛教將上述的 1.~ 4. 稱之為「四聖諦」,同時也將其稱之為「慧根」與「慧力」 - 也就是「智慧(般若梵文:Prajñā,巴利文:paññā)」。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與意根(色),以及情緒感受(受)、聯想比對憶 持(想)、意志意向決斷(行),以及對上述四者的知覺(識)-就 是我們所謂真實的「世間 - 一切法」。這就是我們的「世間」。
試問,除了上述的世間範圍,我們還有什麼別的「世間」可言?
我所認識的佛教不是這樣的。
佛教不是與世間無關的道德教令規範,也不是與現實無關的抽象哲學
而是教人們認識什麼是 1.「世間」與 2.「世間的問題如何產生」,並教你 3.「從問題根源下手來處理進而解決問題 - 問題因緣的改變則有問題的改變,問題根源的滅除則有問題的滅除」
以上1.~4.的方法,是世間認知與佛教界共有的解決問題的標準
至於佛教與其他思想(唯心論、唯物論、宿命論、無因論、懷疑論、
觀察上述三段落,可以整理發現: 1.~4.敘述的「四個(四重)真實-四聖諦」,與 1.何謂「世間」、2.~3.「因緣法(集滅法、生滅法)」以及
當我們愈瞭解 1.什麼是「世間」,也就會愈瞭解 2.「世間的問題如何產生」;愈瞭解 1.與 2.,也就會愈瞭解 3. 「問題原因的改變或滅除,則有問題的改變或滅除」;而愈瞭解 1.~ 3.,也就會愈瞭解 4. 如何針對問題的根源(佛教說因緣)來對症下藥 - 改變或解決問題。
佛教將上述的 1.~ 4. 稱之為「四聖諦」,同時也將其稱之為「慧根」與「慧力」 - 也就是「智慧(般若梵文:Prajñā,巴利文:paññā)」。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與意根(色),以及情緒感受(受)、聯想比對憶
試問,除了上述的世間範圍,我們還有什麼別的「世間」可言?
- 你和其他 8 人都讚好!
- Lucangel Su 如果意根(mana indriya)是色法,那應該被稱作腦根(matthako indriiya),印度這國家很龜毛,若mana indriya是色法,那印度人第一個問題就是問佛陀為什麼叫做mana indriya不是稱作matthako indriiya。那佛陀還沒開始跟人開示就先跟人吵不完了。
mana indriya在古代被翻譯成意根是意譯,自然是心法。另外世間(loka)有三種,行世間(sankhàraloka)、有情世間(sattaloka)和空間世間(okàsaloka)三種世間。並不是像文中所說的那樣是指苦諦.
不要擅自用中文的邏輯去理解外國文化,這也是烏帕莎瑪比丘最大的問題,用中文跟華人文化去理解印度佛教,借用一個法友說的:“中國非常多大師喜歡依中文解西天義,完全漠視西天傳來經典本身背後的一切文化脈絡,這樣的解經方式常常把經典曲解得亂七八糟”
整篇文章一開始從語言學跟文獻學就過不了關了,這還沒談到文中對四聖諦理解的錯誤。
如果師兄想在自家臉書或者在中道的場合陳述,我都尊重。但這邊是根本佛教同修會,如果你的主張既不符合文獻學,語言學,甚至考古學,還跟經典有出入,我只能跟你說請勿再發這類文章了。 - Georgr Bull Lucangel Su 师兄!我现在终於知道,佛法,是要用来solve our living problem... sadhu sadhu sadhu ... hapeeeee WESAK daeeee...
- Lucangel Su solve our living problem 這種說法,達賴喇嘛對外也常這樣說,如果你問其他佛教派系,例如淨土宗,禪宗相信也是如是說,甚至問印度教或耆那教,他們一定也是宣稱他們的教義是為了solve our living problem 。
如果大家都宣稱自家的教義可以solve our living problem ,那你要怎麼去判斷哪個說法才是釋迦摩尼佛所說呢?
真是原始佛法,是從初期佛教時期傳下來,那就一定經起來史學,文獻學,語言學甚至考古學的驗證,因為他是如實存在在這個世間被一代一代傳下來。
身爲佛教徒,若你認為佛陀是一個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佛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宗教,那就應當尊重佛陀的人間性和佛教的事實性。自然佛教歷史與時事也是在學佛的範圍內,也是身爲佛教徒不該忽視的。 - 鍾燿隆 Wizer Liu 師兄...
您一開頭所陳述這段...
我是不表認同,
~~~
而是教人們認識什麼是 1.「世間」與 2.「世間的問題如何產生」,並教你 3.「從問題根源下手來處理進而解決問題 - 問題因緣的改變則有問題的改變,問題根源的滅除則有問題的滅除」,最後告訴你 4.「針對上述方法明確的認知、明見與落實執行之體驗,可以確實處理甚至解決世間的問題」。
以上1.~4.的方法,是世間認知與佛教界共有的解決問題的標準作業程序,這在佛教界中有個名稱,叫作「四個(四重)真實-四聖諦」。
~~~
若能先將世間直接導向或換成名色(身心),那是否會更好呢?
因為名色問題,只有自己才有辦法解決,而不是了解因緣法,就能去解決.改變.滅除世間的問題...
這已經違背佛陀教導四聖諦之主要目的,(是滅苦止息,不是去解決世間問題)
名色清楚了,當然這所謂的世間,也會清楚了,但清楚了,並不能代表自己就能解決您所謂的世間...
您是否有倒敘了根本問題了呢? - En Tian Hu 我想這部經典大家都很熟悉,是我常複習的經典之一;大家可以對照研究一下。
轉法輪經(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良稹中譯)
比丘們,此爲苦聖諦:生苦、老苦、死苦;憂、哀、痛、悲、慘苦;與不愛者共處苦、與愛者離別苦、所求不得苦:簡言之,五取蘊苦。
比丘們, 此爲苦因聖諦:造作再生的渴求——帶著貪與喜、於處處耽享——正是: 對感官之欲的渴求、對有生的渴求、對無生的渴求。比丘們,此爲苦的止息聖諦:對該渴求的無余離貪、止息、舍離、棄絕、解脫、放開。比丘們,此爲趨向止息苦之道聖諦:正是此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 鍾燿隆 另外世間(loka)有三種,行世間(sankhàraloka)、有情世間(sattaloka)和空間世間(okàsaloka)三種世間。並不是像文中所說的那樣
~~~~
這也是一個問題喔...
會讓人搞不懂...?
以上1.~4.的方法,是世間認知與佛教界共有的解決問題的標準作業程序,這在佛教界中有個名稱,叫作「四個(四重)真實-四聖諦」。
這世間的認知與佛教界共有的解決問題的標準作業程序,與四聖諦有何直接作用.直接關聯 ...?
EN師兄...四聖諦,那才是最直接了當之正解...有需要牽扯一些多餘的文字句嗎?
老實說..我看阿看,哎呀..也許我腦直阿...無法東轉西拐的...總覺得就是怪怪的,是陳述的文字舖成有問題呢?還是根本.哪兒本末倒置呢?還是錯置了真正的主題呢?
哈哈...實在是
參考 - Avery Chan 巴利經藏提及世間loka這個字的次數有2601, 作為主詞的也有951次。Loka這個字在巴利經藏裡: 梵網經中談及世間生滅是宣說神從那裏來, 沙門果經中說及世間, 則論述散若夷的模稜兩可論; 中部蛇喻經談及的世間是邪見"世間是我"; 中部小牧牛人經說智者善解說此世間與他世間, 智慧正等覺知道一切世間; 因緣相應談及世間: 一個人以正慧如實觀看世間集, 不會有'實無'想法;一個人以正慧如實觀世間滅, 不會有"實有"的想法。增支部婆羅門品:世間老病死。增支部第八集世間法經: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沒有一經是說世間等同苦, 能取代苦而成為正觀的所緣, 或由世間至滅世間可取代四聖諦。
四聖諦在經藏裡有由佛陀明確的定義: 苦集滅道。而非世間, 世間問題的生起, 世間問題的解決, 世間問題解決方法。佛陀並沒去解決世間問題, 連世間是常是斷, 是有邊無邊, 佛陀也沒理會, 如來死後世界也是列進十不答的世間問題中。佛陀教人認識苦, 而非世間, 世間充滿超多問題, 佛陀也不全部去解答。
四聖諦是世間與出世間的, 由世間為起點而超越世間, 因此, 與世間是不同的啦, 涅槃就非世間啦。若世間與苦是等同, 我們無須去學佛法、無須去證什麼法, 我們已在世間中, 我們也有很多世俗知識來解決世間問題, 但能解決世間的問題嗎? 佛陀也有十條問題是不答的, 也沒幚人解決世間各類問題如貧窮, 印度依然有世間最窮的村落。佛世時的世間問題, 佛陀也沒理會, 只宣法教人認識苦與滅苦, 離世間為上策, 世間成住壞空的輪迴, 佛陀是不理的。
至於八正道是四聖諦中的道諦, 八正道不等同苦諦, 亦不等同滅諦, 也非集諦, 八正道是修習方法, 是工具, 而苦聖諦是一種認知, 從認知到思維背後原因, 到運用方法達至清淨, 這裡有過程, 而非三個樽等於一塊石的關係。
將四聖諦等同於慧根慧力, 是未能通達經論的結果。在相應部大品根相應中, 慧根要在那裡找? 應在四聖諦中。所以四聖諦是找慧根的地方而非慧根可等同於四聖諦, 故稱四聖諦時, 是不能同時將其稱為慧根與慧力的。若名稱可如此互換, 佛陀無須將這些詞分別定義的。另外, 清淨道論明確指出諦智有兩種, 一種是世間, 一種是出世間, 只有出世間, 以滅為所緣的作用才能通達四諦的, 而四諦的首二諦是世間法, 後二諦則是出世間法。也因此四聖諦並非世間, 而是包含世間與出世間的。從世間到出世間, 襌修過程中生起不同於世間的經驗, 摧毀三結而證初果。
依清淨道論: 五蘊中的色法包括地水火風及二十四種所造色, 六根中不包括意根, 只有五根吧了。由於五蘊是無常苦無我的, 是因緣生滅的, 是世間法, 而世間法就不可能是真實的, 真實的只有涅槃。
個人的認識是個人的事, 佛教的核心教義, 佛陀已在經中詳細說了, 歷代的聖者也作解說。若要得到佛法的益處, 還是找個至少證三果的襌師修習, 會比順口開河的法師來得實際。越修是越提高正念, 而非越混淆不清的, 阿姜查是說越有正念才越有慧。 - 正維 呵呵,真是精彩
雖然我的程度很低,但是我卻能辨別
師兄,你應該多參考別的比丘尊者的說法
若是只執著一位當你的指導師,你會錯過很多
尤其是現代來說,你根本分不清誰才是真正的善知識
我只能建議你一句話,哪裡有阿羅漢那裡就有正法
多多接觸其它尊者,才能知道哪些才是正確的! - Wizer Liu 意根是色法或是非色?
有朋友認為佛教中所說的意根應該是非色法(也就是非物質,不可見)。若我們不問哲學家與宗教家,讓我們問中學程度以上的一般人(常識)與心理學家或是腦神經科學家(專家):
「您全身上下的哪一個器官或系統主要負責處理您的情緒感受、聯想比對憶持、意向意志決斷、以及對視聽嗅味觸與上述三者的知覺?」
我相信您會得到的答案會是以腦為主的神經系統,而非以心臟為主的血液循環系統。
若是有朋友認為常識與專業的意見都不如佛經(尤其是四部阿含/五部尼柯耶)的地位來的有權威性可信,那個人建議就讓我們來看看雜阿含與相應部怎麼說吧!
以下是意根是色法或是非色在ptt的Buddhism板的相關討論: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06.htm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349883475.A.141.html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349974967.A.4DD.html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350141649.A.37C.html
簡單的說,關於意根,以下是兩種可能:(兩者皆是或兩者皆否的論述,暫不討論)
一. 意根(意內入處)是非色,不可見,無對(如雜阿含經322所載)
如此,則前述雜阿含306經討論的第3.段經文的語意邏輯便與前面第1.2.兩句不同;或是雜阿含306經為部派論師所造,置於契經內,連同阿毘達磨順正理論的討論都是在不應有疑處(雜阿含322經)產生爭論,而該討論的雜阿含306經卻不討論.
二. 意根是四大(色法)(如雜阿含經306所載)
如此,則雜阿含306經的第3.段經文的語意邏輯便與前面第1.2.兩句一致,則雜阿含經322可能為部派論師所造(正如阿毘達磨順正理論紀錄的爭論)
個人的結論就是,意根是色法,較能符合生活常識、現代專業,以及佛經聖典中雜阿含/相應部的邏輯一致性。
-----------------------------
關於世間(一切法)的定義:
有朋友提出覺音論師於《清境道論》當中對於世間的定義:「行世間」、「有情世間」、「空間世間」;但請容我提醒,覺音論師的《清境道論》著作成書約於西元五世紀,佛後第二次集結後逐漸定型的雜阿含/相應部則後逐漸定型於一世紀以前,不知道專攻歷史與考古文獻的朋友會將合者視為較重要的史料文獻?
由雜阿含/相應部的共說對讀,可以清楚看到佛教對於世間(一切法)的定義: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php......
雜阿含230經:「世尊!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
雜阿含319經:「瞿曇!所謂一切者,云何名一切?」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若復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我今捨,別立餘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茲舉佛使比丘於《生活中的緣起》一書的【評析覺音對緣起的觀點】章節當中,對於覺音論師對「世間」定義的看法: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in/pdo/pdo6-3.htm
"當他(覺音論師)詮釋佛陀德號──「世間解」時,是依據自古流傳下來的婆羅門說法【譯註五】,而不是佛陀對「世間」的詮釋,佛陀所說的「世間」是:「如來曾開示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都存在於結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軀中。」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六尺之軀內有著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梵行。這一切都存在於活生生的六尺之軀中,而不是在死後,這有生命、能感覺的軀體,已經完全具足一切了。佛陀成為「世間解」是因為他覺悟這種世間,這世間就是四聖諦: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
覺音不這樣解釋「世間解」,他所做的詮釋,在我認為並不是佛教,而是把「世間」解釋為「空間世間」,就好像我們聽過的《菩禳三界》(The Three Worlds of Pra Ruang)的故事一樣【譯註六】。他的解釋是從古代婆羅門對空間世間的信仰而來:世間是如此寬,是如此長,世界如此大,土地如此厚,水如此深,空氣如此稠密,須彌山及七重山如此高,喜馬拉雅山如此壯闊,閻浮樹如此巨大,還有六棵和閻浮樹一樣的大樹,日輪、月輪及四洲都如此巨大等,這些都不是佛教所說。把佛陀是「世間解」的「世間」,解釋為「空間世間」,我絕對不相信!請好好想一想!將「世間」解釋為「空間世間」,是婆羅門教的說法,是來自印度人的說法,甚至是佛世之前古印度人的說法。
解釋「有情世間」時,覺音就認為眾生具有不同的根器,有的少垢(眼睛覆有微塵),有的多垢(眼睛覆有厚塵),有利根、鈍根,有易教化的、難教化的,有的行善,有的則造作惡業等,卻沒有提到四聖諦的「世間」。
當解釋「行世間」(sankhara)時,覺音卻只解釋說佛陀所瞭解的是名色、三受、四食、五取蘊、六入、七識住、八世間法、九有情居、十處、十二處、十八界,同樣也沒有提到四聖諦──對世間圓滿的解釋。
由於以上原因,我判斷覺音對佛陀為「世間解」的解釋大部分是依據婆羅門教的說法,而有關佛教的解釋卻很零碎,根本背離佛陀一再親自宣說的世間的四種意義:「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都存在於結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軀中。」「世間」(四聖諦)是佛教的核心,但覺音以自己的方式解說,我認為他的解釋不是佛教。
事實上,緣起就是在解釋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而它們存在於活生生的六尺之軀內。也就是說,緣起的流轉或還滅存在於每個人活生生的六尺之軀內,任何擁有六尺之軀活生生的人,都有緣起的流轉和還滅,絕對沒有「主體」、「人」、「我」、「眾生」。 "
雜阿含306經[正聞本408經/佛光本284經](入處相應/六入處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作是念: 「比丘云何知、云何見而得見法?」 作是思惟已,從禪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 「世尊!我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 見而得見法?』」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有二法,何等為二?眼、色為二,……如是廣說,……乃至非其 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 、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於斯等法作人想、眾… 查看更多 - En Tian Hu 世間這個問題既然有高手在,那們幾位大師法駕之前小僧就不班門弄斧了XD。但是講到系統或器官,小弟我正好是讀護理的,對解剖生理學有點心得;可以研究一下。
說到"情緒感受、聯想比對憶持、意向意志決斷、以及對視聽嗅味觸與上述三者的知覺",腦固然占有重要位置,但決不能說全部由腦負責處理。除了腦以外,從頭到腳,皮膚理的神經、血液裡的賀爾蒙與激素、脊椎、延髓、生殖器、肝、腎、等有分泌作用的臟器,全都會對心理造成影響,甚至影響力不下於腦。
再來我認為既然印度的文法已經說明意根是名法,那就不宜自己多加揣測;要對部派論師有質疑也該基於史實證據。而且五蘊並非主從的關係,說意根是色法,這我覺得有唯物論外道得傾向。反而我個人認為如經上蘆葦的譬喻一樣,在可以被觀察到的眾生身上,五蘊名色彼此相依,不能說意根是由名或色其中一種構成。再來,根」(indriya)是能力的意思,我舉個比喻。就好像電腦病毒不能離開硬體而立,沒有離開硬體而有電腦病毒這回事,但是我們也不會說電腦病毒所造成的效果與這個病毒的能力;是緣自於某一台電腦的"機能"(根)。 - Avery Chan 所以說拿著雜阿含當寶的說一切有部僧團在歷史中被滅絶, 也是有因有緣。認為意根為色法者, 也就跟隨有部僧團繼續輪迴咯。
不斷出聖僧的南傳僧團, 還是根據歷代阿羅漢所著的阿毗達磨與清淨道論, 行滅苦證涅槃斷輪迴的釋迦如來路。
中部大空經, 佛陀說:
一些說話如談論有關國王、盜賊、大臣、軍隊、恐懼、戰爭、食物、飲品、衣服、床具、花環、香油、親屬、車乘、鄉村、市鎮、都城、國家、女士、修羅、街上流言、井邊流言、亡靈、雜事、世間、大海、是非對錯等各種俗世間的說話是低劣、世俗、屬於凡夫、非聖者、沒有意義的。
世間loka在經中有不同的內容, 要看上文下理來理解, 有時這個字也解作世人。
持雜阿含經的僧團已因無聖者出世而被滅絶, 追隨沒聖者的僧團, 是各人有各人的因緣。
大乘那邊的楞嚴經也是讚同意根是色法的。
至於巴利經的loka就有非常多的解釋, 有時跟界一起用時, 指的是宇宙。
佛使比丘不單批判覺音, 還批判自由民主, 他是位社會主義者, 他的理想世間是社會主義的世間, 共產世間, 他的法的社會主義有他的理想世界, 可惜, 泰國恐共, 他的理想世間無法實現, 只好退居森林。
一個學問僧意圖為解決所有世間的問題, 卻落得退居森林中修行, 還是只能解決他自己的苦。至於覺音己證阿羅漢, 已列聖者之列, 我們該追隨的是誰, 就是自己的選擇了。
清淨道論還是南傳佛教的權威著作, 沒因學問僧的批判已失其影響, 阿羅漢的聖見還是影響追隨佛陀、聖僧與法的人。 - Avery Chan 阿贊查與阿贊曼並沒有不同意論藏啊, 阿贊查系的襌師都有引用論藏來開示。其實該知道一件事, 巴利語在泰語中是佔了三分二的, 普遍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因此, 他們不可能不同意論藏或經藏或律藏, 但針對當世的泰國佛教生態, 會持有與傳統不同的觀點吧了。但無法切割整個論藏。
佛使比丘在泰國佛教界也受到很多的批評, 覺音尊者有佛使比丘的批評, 但佛使比丘卻有泰國襌修界、佛法學院派、皇家僧團對他的批評。他的信眾則是精英人士, 泰國精英與泰國廣大民眾尤其農民那邊常有衝突。泰國政府給他六個博士榮譽學位, 但沒有一個是認同他已證阿羅漢果位。無論如何, 他還是得再輪迴來糾正一下他的佛法觀點吧。
阿贊查與阿贊曼也不著重經藏的, 他們只有巴利語三級程度, 修習頭陀行。不著重不等同不同意啊。其實頭陀僧都反對修行人看書, 最好只看一本書就好了。 - Choo Yik Voon kruba 与 maha 的修学方法大致上不太相同 但是maha 的学问非常高 都是通晓或考获9次等级巴利文佛学 佛教地位非常高 说到禅修 他们还是回到森林禅修的kruba 佛学不会让学者解脱 kruba也不赞同带着课本去禅修 因为解脱不在课本里头 而是身心的觉醒 但是现在的学者比较认同课本 而忽略了禅修。
- En Tian Hu 話說意根,我個人建議去看一部片;叫魔鬼終結者第三集。我覺得會有一些靈感也不一定XD!
這部片是說未來的人類創造出了高級智慧程式"天網",這套程式卻有了自我意識,向人類發射核彈企圖消滅人類。主角企圖炸毀天網卻失敗了,原因是天網是程式,可以透過網路結合任何一台電腦或運算機發揮機能。
雖然軟體沒有欲貪、也少了受蘊,但我認為正好可以用來解釋意根的概念。 - Heaven Chou 有些人想根據雜阿含 306 經想證明「意根」是「色法」,相關經文如下: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06.htm
【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於斯等法作人想、眾生、那羅、摩[少/兔]闍、摩那婆、士{其}[夫] 、福伽羅、耆婆、禪頭。
....略....
緣【意】、【法】,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為人,……如上廣說,……乃至滅盡、涅槃。
理由是認為依語意邏輯的關係,因此【意(根)】就是【四大】,也就是「色法」。
然而我的解讀並不是如此,在我看來,這反而是證明「意根」為「名法」的間據證據。
首先看文句的邏輯,其實並不是對稱的。如果真的是對稱,第二句意根該句應該是:
緣【意】、【法】,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意』,『法』,此等法名為人,……如上廣說,……乃至滅盡、涅槃。
這樣才是對稱的寫法,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寫,因此不應該將二者視為對稱的文句。
或許有人會解釋該句是想說明「意根」是「四大」,我覺得這樣也不合理。因為若要如此解釋,則眼根也是四大,第一句應該也是
【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為人,....
因為第一句並不是如此,因此沒理由意根該句要特別強調意根是四大。
試想,如果在佛陀時代,意根的解釋真的是四大的話,為何眼根不強調是四大,反而意根要特別強調是四大?
我對經文的看法是,第一句是先由眼色二者生眼識,再生受想思,這是無色陰,也就是名法,有了名法,再加上先前提到的眼、色等色法,即為名色,也就是組合成為人的基本條件,這裡的重點在談人。
第二句是由意法二者生意識,再生受想思,這是無色陰,也就是名法,有了名法之後,要再加上色法,才能成為名色,也就是人的基本條件。但偏偏在這裡,不能把意、法加進來,因為意、法都不是色法,所以經文只能說,有了名法後,還要再加上四大,如此才有名色二法,才是士夫所依,這才是人。
這就是我對此經這幾句的解讀,我覺得不但無法證明意根是色法,反而意根是名法才符合經文的旨意。
雜阿含306經[正聞本408經/佛光本284經](入處相應/六入處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作是念: 「比丘云何知、云何見而得見法?」 作是思惟已,從禪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 「世尊!我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 見而得見法?』」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有二法,何等為二?眼、色為二,……如是廣說,……乃至非其 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 、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於斯等法作人想、眾… 查看更多 - 鍾燿隆 忍師兄....
~~~
我對經文的看法是,第一句是先由眼色二者生眼識,再生受想思,這是無色陰,也就是名法,有了名法,再加上先前提到的眼、色等色法,即為名色,也就是組合成為人的基本條件,這裡的重點在談人。
第二句是由意法二者生意識,再生受想思,這是無色陰,也就是名法,有了名法之後,要再加上色法,才能成為名色,也就是人的基本條件。但偏偏在這裡,不能把意、法加進來,因為意、法都不是色法,所以經文只能說,有了名法後,還要再加上四大,如此才有名色二法,才是士夫所依,這才是人。
這就是我對此經這幾句的解讀,我覺得不但無法證明意根是色法,反而意根是名法才符合經文的旨意。 - Lucangel Su 佛使比丘本人的巴利語水準不高,也沒在研究教史,著作還誤解過清淨道論多次,從文獻的角度來看,參考價值不高的,台灣以前之所以流行佛使比丘的著作是因為他的”禪宗味足“,比較符合漢傳佛教徒的脾胃罷了,連我的其中一位老師,護法法師,他也說過:“台灣把佛使比丘神話了。”護法法師可是跟過佛使比丘的法師,我想他的話夠有代表性了吧。如果佛使比丘的書這麼堪用,香光寺的法師們何必去學帕奧禪師的禪法.
如果你認為清淨道論年代較晚不能跟你心目中的雜阿含比較的話,那以此類推,佛使比丘的是二十世紀的出家人,更沒有參考價值。老話一句,一切還是回歸到文獻的基本面去探討。 - Lucangel Su 烏帕沙瑪比丘跟中道的信徒除了愛用中文並曲解原典外,還有常見一個現象,符合自己想法的記載,就說是古說,不符合自己想法的記載,就說是優波離系或是論師改的,而這都是缺少根據的臆測。
在烏帕沙瑪比丘在文中提到
"北方阿難系說一切有部傳誦的《雜阿含》322經,又名為『別法處經』,此經是南方優波離師承分別說系銅鍱部傳誦的《相應部》所無有,經文內容中有「不可見,無對」的用語,如同論師論說的口吻,似是出於後世的增新。"
翻譯後文體的抑揚頓挫與新古文層的差異都會消失,還沒聽說有學者有能力判定語氣跟新舊文層,若烏帕瑪比丘有超越眾學者的實力可以一眼認出這是論師口吻,那應該發表論文在期刊,幹嘛還窩在官網罵學界的人呢?對了!如果可以,順便請烏帕沙瑪比丘提供一下考古學的證據證明阿難系,優波離系是有依據的,要在自家道場講爽,我沒意見,出了門請拿點可以見人證據出來。
如果他真有驚人實力,也幫我們觀落陰判定以下經文是不是論師說的:
SA 377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彼虛空者,非色、無對、不可見。」
MA 193
諸比丘答曰: 「不也,世尊!所以者何?世尊!此虛空非色,不可見,無對」 - Wizer Liu 對於意根(佛教中說明處理情緒感受、聯想比對憶持、意向意志決斷,以及處理視聽嗅味觸覺等五種知覺的東西),試圖「依經與論」努力辯論意根是非色(非物質性)的朋友,我只想問:
您認為我們以腦為主的神經系統屬於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當中的哪一根?
您認為我們以腦為主的神經系統有何主要功能?
您認為處理情緒感受、聯想比對憶持、意向意志決斷,以及處理視聽嗅味觸覺等五種知覺的東西,是我們身體的哪一個器官與系統?
——————————
假若我們以腦為主的神經系統不屬於意根,那您認為屬於什麼其他的「根」?眼根?耳鼻舌根?身根?經上說「身、觸為緣,生身識」,身根處理的是身體內外觸覺類的知覺(壓、刺、冷熱、癢麻等),請問我們〔情緒感受、聯想比對憶持、意向意志決斷〕是身根處理的範圍嗎?
若我們以腦為主的神經系統,其功能不在於處理〔 情緒感受、聯想比對憶持、意向意志決斷,以及視聽嗅味觸覺等五種知覺〕,那請問我們以腦為主的神經系統還有什麼其他另外的功能?
若有朋友堅持認為是非物質性的意根在處理我們的 〔 情緒感受、聯想比對憶持、意向意志決斷,以及視聽嗅味觸覺等五種知覺〕,我只想請教他:那我們以腦為主的神經系統在做什麼?
我相信 佛陀的教導在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相,若有人拿經論堅持告訴你說意根非色,然後說你自己觀察自身後推論歸納出來的不是佛說不符經論,我只想提醒:
「聖弟子念於法事:謂如來說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涅槃,即身觀察,緣自覺知。」-雜阿含848
學過基本邏輯歸納與數學窮舉法,再學過現代中學以上生物與健康教育,仍堅持意根是非物質性的朋友,請試圖跟一般人說明:我們佛教認為處理情緒感受,聯想比對憶持,意向意志決斷,以及眼耳鼻舌身等五種知覺的,是「非物質性的東西而非以腦為主的神經系統」,試試看說不說的通。 - 鍾燿隆 師兄...您正式貼文的..佛教的核心教義,
此標題,是個非常嚴肅的,是要經得起考驗的...
如內文的鋪成,文字用語陳述過程,就已經經不起考驗...
在在落入個人自我思維.自我解讀的法要中...
在另一社團...忍者師兄,就簡單的以您的論述,立即反問您...
馬上證明,這佛教核心教義的至少在理性.中道的角度上,已經完全站不住腳...
此有故彼有...
即使最後引導至最終的四聖諦,但前因緣已經是不正確的引述...(世間說)
先放下自己的根深己見,多多參考思惟別人的意見..
(這才是符合嘎拉瑪經)
若在執意為自己根深的見解執辯...那絕對不是利己利人之事,更不能是自覺.可以覺他之事
參考
~~~~
Heaven Chou 我同意在某些情況下, 世間為五陰, 或世間為六入, 但這是在不同情況下的比喻, 並不是全等的公式, 並不能隨意替換的.
例如世間是苦, 諸受是苦, 一切行苦, ... 難道 "苦聖諦" 就可改名為 "世間聖諦", "諸受聖諦" , "一切行聖諦" ?
世間也是無常, 無我, 所以苦聖諦可再替換為 "無常聖諦" , "無我聖諦"?
你也提到世間是一切, 一切法也包括十二入處及十八界. 那麼十八界中意識界應該包含 "出世間心" , 十二入處的 "法入處" 也包含 "無為法" , 所以依代換的公式, 豈不是 "世間" 包含了 "出世間心" 也包含 "無為涅槃法" ? 如此一來, 苦聖諦等於滅諦, 可見這種替換是有問題的.
佛陀也知道世間, 知道五陰, 知道六入, 但佛陀用 "苦聖諦" 來表明第一聖諦, 當然有他的道理, 在未證之前, 我認為除了要重視身心修學, 也要把聖者的教導深入熟悉. 若掛在嘴邊是後人自創的教導, 並依此教導修學, 我覺得那是更危險的方法. 我覺得在此採用四大教法來檢驗, 是蠻適合的, 這也是佛陀留給我們的判別方法.
~~~~~~~~~ - Heaven Chou Wizer 師兄, 我覺得您一開始的這句話就已經有問題了 : 【對於意根(佛教中說明處理情緒感受、聯想比對憶持、意向意志決斷,以及處理視聽嗅味觸覺等五種知覺的東西)】
您是如何將「意根」等同「佛教中說明處理情緒感受、聯想比對憶持、意向意志決斷,以及處理視聽嗅味觸覺等五種知覺的東西」?
我想在阿含經中, 很容易可以得知六根與六境都是 根+境 -> 識, 根境識三者和合觸, 觸生受想思.
因此「受想思」並不是只有意根才會生起, 是六根都會生起的, 如何能單獨視為意根的特質?
如果你認為的「受想思」只有意根才有, 其他五根沒有, 那只能說你對「受想思」的理解與佛陀教導的「受想思」是不同的內容.
我想這就像學中醫的人, 聽到中醫談心火或腎水, 就要用中醫的定義去理解, 不能把西醫的心臟或腎臟的觀點帶入, 不然是會引起問題的.
同樣, 佛陀談六根六境有自己的定義, 就應該用佛陀的定義去理解, 而不是用自己的定義. 尤其是自己的定義與經文不符合時, 應該再嘗試去找更接近的答案, 而不是去修改佛經來配合自己的答案. - Heaven Chou 我再舉一例, 科學家如何看待快樂? 他們說有一種東西叫腦啡, 當它出現時, 大腦會有快樂的感覺.
若用對應的方式, 或許就會有人說, "樂受" 就是 "腦啡", "大腦" 就是 "意根" , 因此意與受都是色法, 都是物質. 甚至腎上腺素也可以當成 "行" , 因為它會讓人提升行動力. 或是在大腦中某個記憶區也可以找到想蘊, 因為它記憶了一切.
若只在物質的層面找答案, 我想最後都可以找到某一組物質來對應佛陀所教導的名法, 但若不是 100% 符合佛陀的描述, 尤其是根本的定義就有差別 (在色法中找到名法) , 這都是只能當成某種理解上的參考而已. - Wizer Liu 請問:覺音論師的《清境道論》著作成書約於西元五世紀,佛後第二次集結後逐漸定型的雜阿含/相應部則後逐漸定型於一世紀以前,不知道專攻歷史、文獻、語言與考古的朋友將何者視為較重要的史料文獻?有朋友願意回答這個被忽略已久的問題嗎?
個人依然建議要依經而非依論來學佛,原因就是在此。十八界中意識界應該包含 "出世間心" 嗎?十二入處的 "法入處" 也包含 "無為法"嗎?這些只有在論中而非在經中才能見到的詞彙與定義正是幾千年來佛教界爭論不休的原因。來這邊與各位朋友討論,是來試圖釐清 佛陀的教導的,而非向論師學習「無比法」-自視比契經解釋得要完善,但卻製造更多問題。
苦的無餘止息,個人認為就是徹底解決世間(五陰六入處)的問題,沒有不一樣。個人認為世間就是五陰六入處,但是「世間是苦」是聖者的證量,卻不是我們凡夫禪觀的入手處,因為我們凡夫所認知的「苦」要作為禪觀的所緣,會遇到 阿難尊者所問的問題:
雜474:「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復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若是以雜阿含第346經所揭示的修學次第來說,住律儀學戒=>修習禪定(初禪至四禪)(五陰一切諸行)漸次寂滅(止息)=>慧(見因緣法.見一切諸行為緣生法之緣故,故一切(世間)諸行為無常變易法=見法的內容)...
雜346:「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以以上的順序來說,我們凡夫練習禪觀(尚未進入初禪定)的時候,直接可以觀察與思維的頂多是「世間(一切法) - 亦即五陰六入處十八界」;但見到世間(一切法)的諸行漸次熄滅與止息甚至見法,則至少是具有初禪正受以上(言語止息)的功夫才能「看得到 - 見了法」的證量。
所以個人認為我們凡夫不應該以勝解作意想像的出來的「一切皆苦」作為禪觀的所緣,而應該以學戒=>修習禪定=>見五陰六入處為緣生,見其色、色集、色滅(如理作意,見雜阿含42經/SN22.57 )、色患、色離...受...想...行...識離,才是能夠見法的禪觀進路。
我們眾多凡夫其實都尚未「如實知見苦」, 不重視真實的自我身心修學歷程,卻整天常把聖者或是禪修有成者的見地與證量「一切諸行無常,一切皆苦,一切諸法無我,涅盤是最高的快樂」整天掛在嘴邊,殊不知個人認為這無異蒙眼人摸象,所以才會強調「世間」就是我們的身心、也就是我們的五陰六入處十八界。
世間不是等同於苦,而是「五取蘊是苦」-貪愛五陰,不明因緣法緣生法,這才是苦因。
我們平日所以以為的解決,其實只是處理以及改變世間的問題罷了。世間是常是斷,有邊無邊,這都不是你我真正的「世間」。在南北傳共說的「世間」一詞,
佛陀是有說明定義的。
雜230:「世尊!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 「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
SN 35.68:「…眼、色、耳、聲、鼻、氣味、舌、味道、身、所觸、意、法,比丘們!這被稱為一切。」
雜319:「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
SN35.23:「比丘們!什麼是一切? 眼、色、耳、聲、鼻、氣味、舌、味道、身、所觸、意、法,比丘們!這被稱為一切。」
相信修學多年的法友對於轉法輪經必定不陌生,但不知是否各位朋友有發現:
佛陀初轉法輪的對象五比丘,是 佛陀法眼看來「眼中只有微塵」的人,我們一般凡夫親近佛法,應該是有以下步驟,而非直接學習正法要(四聖諦因緣法八正道):
雜346:「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增支部10集76經:「有慚、有愧者存在不放逸;當存在不放逸時,他能捨斷不尊敬、捨斷不受諫、捨斷惡友;當存在善友時,他能捨斷不信、捨斷心量小、捨斷懈怠;當存在活力已被發動時,他能捨斷掉舉、捨斷不自制、捨斷破戒;當存在持戒時,他能捨斷無欲求見聖者、捨斷無欲求聽聖法、捨斷難詰心;當存在不難詰心時,他能捨斷忘失念、捨斷不正知、捨斷心的散亂;當存在不散亂心時,他能捨斷不如理作意、捨斷邪道之使用、捨斷心的退縮;當存在不退縮心時,他能捨斷有身見、捨斷疑、捨斷戒禁取;當存在不疑時,他能捨斷貪、捨斷瞋、捨斷癡;捨斷貪、捨斷瞋、捨斷癡後,他能捨斷生、捨斷老、捨斷死。」
Jiss Ye法友說得好:我尚未見法,個人從善如流,願意表示如下:【以上1.~4.的方法,是我參考佛法四聖諦的思路原理,體會到對於世間認知的標準作業程序,~而這「四個步驟」就是我個人對佛法的體會與了解】。但也請各位法友思惟:以上個人所提的處理世間問題的四個步驟,與佛教正法要的四聖諦有何異同?
至於仍堅持意跟非色法(非物質)的朋友,我還是要再請問一次:我們以腦為主的神經系統屬於六根中哪一根?會一再的問,是因為沒有人肯正面答覆個人的問題。
願這些問題不會煩惱各位朋友,而能給我們的生活與修行帶來益處。 - 鍾燿隆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並不代表一定對,
但我是這樣回答您:(也請您回答)
1.請問:覺音論師的《清境道論》著作成書約於西元五世紀,佛後第二次集結後逐漸定型的雜阿含/相應部則後逐漸定型於一世紀以前,不知道專攻歷史、文獻、語言與考古的朋友將何者視為較重要的史料文獻?有朋友願意回答這個被忽略已久的問題嗎?
師兄,您要將這兩者來類比(經與論),那一種重要,我個人認為,這樣的類比是不厚道的作法,且不切實際...如同一個是正確理論,一個是將正確的理論如何正確的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這是兩碼事,但互為因緣果的...怎可拿來類比..
清淨道論,當然不是佛親口所說,它會稱為論,是經由聖弟子們將佛陀正法要與落實於真正實修證果上而結合..
分為實修證果過程之戒.定.慧清淨
我可反問您...您從雜阿含經上,可以明白告訴我,有經文明確而清楚告訴學佛者,要如何實際修行而落實於日常生活之戒定慧...
您只要舉幾個例子就行....可否?
不然可說說您們將雜阿含經,如何落實於戒定慧之sop標準禪修.實修過程舉列出來...
如何守戒清淨?如何定清淨?如何引導開發現見智慧而清淨?
再者..據我所知,中道僧團,只單一侷限於雜阿含經,且只挑符合自己的經文,對於一樣是雜阿含經,卻也很多不與承認...(您可回答否?)那就別說,其它三部阿含(長.中.增一),更別說巴利小部尼柯耶...
這小部尼柯耶,您們更是斥之以鼻,經文獻.考古.語文等證明,年代不亞於雜阿含經...若您去看看內容,經集.法句.長老偈等等所包含內容,比對現代距佛滅度2500年現今的您們的單一局限..
可見,這偏頗的後代千年學佛者之專斷...
原諒我說的那直白...
2.
:【以上1.~4.的方法,是我參考佛法四聖諦的思路原理,體會到對於世間認知的標準作業程序,~而這「四個步驟」就是我個人對佛法的體會與了解】。但也請各位法友思惟:以上個人所提的處理世間問題的四個步驟,與佛教正法要的四聖諦有何異同?
這若是...您個人的體會...那就不多說...我表尊重..
但身為好友之一,我還強調建議您,不要因果倒置,千萬別以為這有重要嗎?對我個人來說...這細微處都在在呈現對正法要的知見思惟...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千萬不要倒置..
3.
至於仍堅持意跟非色法(非物質)的朋友,我還是要再請問一次:我們以腦為主的神經系統屬於六根中哪一根?會一再的問,是因為沒有人肯正面答覆個人的問題。
我回答您,但這是個人體會,不代表一定正確..
因為此題目,與實修有關,才能真正得到真相...
若單憑雜阿含經文,那可各執兩方,各有各自我解讀,恣意自認為對的一方..
( 還有..我上面問題,回問請教您的..佛陀有沒有說過神經系統這四個字,又代表在名色中哪部份?雜阿含精哪兒有記載?您可還未回答喔)
神經系統屬於身根....腦神經系統是與其他四根神經系統完美連結...怎可切割呢?
神經系統所產生.緣生的作用,那是名法...
我上面說過了...這純個人觀點,不代表一定對!!
以上... - Avery Chan 在腦科學上, 也是將意識與意識的神經知覺系統歸類到心智狀態。與巴利佛教的將意根歸為心法, 一樣。在腦科學中, 思想、感覺、知覺、念頭等都是由一組神經細胞同步激發活化, 形成某一個特定的型態。但癲癇症那種隨機激發神經細胞的型態則是例外。
"您認為我們以腦為主的神經系統屬於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當中的哪一根?"
要談科學就用科學的定義吧, 不過科學的定義跟巴利佛教也很一致啊。只是用詞不同吧了。......查看更多 - Avery Chan 覺音論師的《清境道論》著作成書約於西元五世紀,佛後第二次集結後逐漸定型的雜阿含/相應部則後逐漸定型於一世紀以前。為什麼《清境道論》那麼重要? 因為這部論引用成定型於一世紀以前的相應部有168次之多, 亦引用在第一次結集的律藏, 及定型於一世紀以前的中部、長部、增支部及最接近佛陀時代的長老偈、長老尼偈、自說、經集。還有這部論不是覺音尊者自己要創作的, 而是由住在大寺中, 教授覺音三藏經典和義疏的僧伽婆羅的請求覺音撰寫的。
他寫了這部巨論後, 肯定得到當時大寺僧眾的高度讚賞, 要即把所有僧迦羅文的三藏注疏都供他做參考, 請他寫更多的書。
這部論書, 在古時, 大史稱它"為三藏和義疏的精要"; 在近代, 德國的Wilhelm Geiger說它是一部佛教百科全書", 並受到全世界佛教學者的重視。(清淨道論漢譯前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